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校监 王志光
笔者在《文化差异与代沟》中讲到,由于东西方文化之差异,华人移民在孩子教育上遇到诸多问题。本文想从孩子的角度进一步谈谈代沟问题。
大家知道,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最喜欢讲两句话:“It’s not fair.”和“I don’t care.”前一句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公平。凡事都讲求公平,所谓公平游戏(fair play)规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如果你给两个孩子的待遇不同,其中一个哪怕只有六七岁,也会小眼一瞪,说:“It’s not fair.”这与中国孔融让梨的谦让精神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忍让精神大相径庭。孩子懂得公平原则其实是好事,有利于他们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中保护自己。而我们则应当教育孩子,人应该学会必要的谦让和忍让;原则问题上固然要坚持,小事情上要宽宏大度。否则人就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咄咄逼人、有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令人无法交往的人。至于“I don’t care.”这句话,常常反映出这里的孩子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循循善诱,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言行敢于负责的精神。
另外一种现象是,孩子们嫌父母唠叨。这种唠叨包括两方面:生活上的关心和做人道理。哪一个华人父母不呵护自己的孩子呢?天冷要加衣,作业要按时完成,早睡早起身体好,不要贪玩等。又有哪一个华人家长不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呢?不要交损友,不要过早谈恋爱等。道理和生活经验并不能全靠家长的说教获得。从儿童心理学和在海外接受的教育来看,孩子小时通常将父母视为撒娇依赖的对象,大些了则把父母当成平等的朋友看待,而不是师长,因此往往对父母的好心唠叨感到厌烦。其实,孩子懂的道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父母传授的,学校、朋友、书本、特别是自己的经历非常重要。有时他们宁肯自己去试,哪怕撞南墙,甚至通过血的教训来学到人生哲理。当然,这并不是说做父母的就可以只管吃喝拉撒睡,对教育培养不闻不问。“子不教,父之过”,我们做父母的也必须尽自己的责任。只是我们不妨改换一下方式,学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而不是动辄摆出家长的架子教训他们,并且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关爱和说教,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嫌父母干预他们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大概没有隐私这个概念。工资、住房、财产、婚姻等都是人们热衷打听和议论的话题。而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则不然,从小就知道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允许别人、包括父母的干预。“妈妈,进我的房间前请先敲门。”当你听到熟悉的儿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生疏。当你看到女儿房间的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谢谢。”的字样时,你准会感到很伤心,觉得女儿跟你如此见外。其实,这说明孩子大了,知道保护自己了,是好事。同时也说明孩子在提醒父母,不要过问你不该问的事情。入乡随俗,好的东西还是要学习或接受的。
再有就是孩子嫌父母管教得太严。很多华人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事无巨细,严加管教。从孩子的衣着、发式、交友、学业到他们放学回家的时间、周末的活动等,无不规定得严之又严,使孩子们感到紧张、窒息。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的双重性格:在父母面前表现得驯驯服服,俨然一个十分懂事的乖孩子。可一转眼,在外人面前却判若两人,变成了一个格外调皮的人。这里的教育重视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孩子能心情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过严的管教和要求,常常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压力过大,效果适得其反,反面的例子是不少的。
笔者常常见到一些家长,为孩子的学业或表现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入寐,苦恼异常,说起来一肚子苦水:移民就是为了孩子,如今受到丈夫及全家的埋怨,连个孩子都管不好!这些家长对孩子的上述表现都不理解,一味地埋怨孩子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所以与家长格格不入。
其实,代沟是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代代因循守旧、不求上进,社会哪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呢?关键是要认真审视产生代沟的原因,改进教育方法,缩小代沟,这样才能使两代人其乐融融,实现双赢。